鎏钺

我们吠叫吧,狗说。
豆瓣作者页 @鎏钺
微博 @鎏钺6
冲呀 @鎏钺

© 鎏钺 | Powered by LOFTER

2017下半年阅读书目及简短书评

1.《不朽》

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自己是这么评价这部小说的:

“……这将是一部小说中的小说,是我所写的最忧郁的色鞥情故事,甚至你看了也会难受的。”

阿弗纳琉斯窘困地保持沉默,随后柔声地问我:“你的小说要用什么名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个名字已经用过了。”

“不错,是我用的!但在那时,我弄错了名字。这个书名本应属于我现在写的这部小说。”

当然了,其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主题始终贯穿在昆德拉的写作中,它先是以遗忘的形式出现,继而是生命之轻,再是不朽、庆祝无意义。这些线索向下寻根可归结为一个问题:人究竟要如何存在?

在《不朽》中,昆德拉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不朽是不可能的。一种人渴望肉体永恒,另一种人渴望肉体消亡后的灵魂被后世永记。但在昆德拉先前的作品《笑忘录》中也否定了这两种情形。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遗忘的过程,母亲、进步、革命等等都是如此。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人会像得阿尔兹海默症一样渐渐忘却,而是随着新一代的诞生,努力和奋斗被他们当作理所当然。就算有历史课,有思想觉悟,但是切身经历与纸上谈兵怎么能一样呢。

于是人需要求得解答——我没有不朽的能力,我的存在如何解答?

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变成喷泉,在石头的承水盘中,如热雨一般倾泻而下。

最好的方法就是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如果说《不朽》主要在否定“永恒”这一说法的话,那么《庆祝无意义》就是对前面所有说辞的最好诠释了。无意义,其实就是无为、不人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灌上一为了伟大、不朽的名头。



2.《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

王道乾译

杜拉斯的作品看到现在还是最喜欢王道乾的译文,很细水长流。杜拉斯的写作笔法极具画面感,毕竟她也是写剧本发家的。这部作品在中国很有名,大抵是因为其中的男主人公是个华人。杜拉斯看似在作品中表达出很强烈的对亚裔的偏见,但其实纵观她的所有作品就能发现,其实她是主张文学世界化的。不是说找到某一个文明的独特点,而是消除这种特点,而获得全世界人类统一的情感。在《情人》里也是一样,先创造出障碍,再去打破它。杜拉斯虽然一直说“XX故事就是个爱情小说”,但我觉得倘若真的听信了她的话,单纯地看待她的任何作品,其实都不能得其精髓。



3.《中国北方的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

林瑞新译

这本书是对《情人》的补充。其实电影《情人》的编排和剧情主要是参考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是在杜拉斯晚年得知李(《情人》中男主人公的原型)去世后过了几年才写出来的。这时书中的原型们大多都去世了,杜拉斯再也没什么顾虑,笔触愈发大胆起来。有一句评价她的话很精炼:妓鞥女的躯壳,作家的灵魂。她和米兰·昆德拉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现代艺术不像古典艺术要求典雅、高大、对称,而是信奉矮小和丑陋,他们两个都是能够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致的超现代作家。



4.《物质生活》

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

王道乾译

杜拉斯管这本书叫“胜似小说而非小说”,现在学术界概括起来主要还是叫它散文集。物质生活不是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务实的生活。不必要去讨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都是“形而上的”与生活脱轨的哲学问题,我们在这本书里只要去探讨最基本的人性问题。

书的内容承载了杜拉斯漫漫写作路上的思索,也有对先前写过的作品的诠释。

譬如对《情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国北方的情人》的解答:

在他们中间,只有爱情,没有爱情故事。

  

杜拉斯在这本集子里再三强调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艾米莉·L。以及,其中有几篇关于对男人、女人的解答非常有意思。



5.《广岛之恋》

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

谭立德译

谭立德翻译的这本剧本和王道乾翻译的《物质生活》同属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一个系列,所以说质量还是有保障的。这部剧本隶属的电影我倒是还没有去看过,但是光看剧本就已经画面感很强了,并且看到了比电影更多的可能性。杜拉斯在前言里也说,有些场景是画面无法展现的,只能依靠文字。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剧本,题目已经告诉我们——广岛,和平话题必谈之处。和平即是世界化,杜拉斯也开诚布公了:

一个具有非常突出的日本人特征的男演员很可能使观众以为,正因为那主人公是日本人,法国女人才被他吸引。这样,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会堕入“异国情调”的陷阱,并且会受到所有“异国情调”都不由自主必然具备的种族主义的影响。

不应该让观众说:“日本男人多有魅力啊!”而要让他们说:“那个男人真有魅力。”

所以,最好缩小两位主人公外貌的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杜拉斯在其中还插入了二战期间女主人公与一位德国士兵的恋爱关系。米兰·昆德拉的“色鞥情故事”、杜拉斯妓鞥女一般的靡乱情事,无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展现人的超越性。



6.《麦克白》

威廉·莎士比亚【英】

朱生豪译

故事取材于霍林谢德的《编年史》,应该算是历史剧,但是这部剧的风格与莎翁其余的历史剧都截然不同。全剧直截了当地指向最后的结局,将视野落在了麦克白夫妇的二人世界里。

剧中侧重点还是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描写方式极具怪诞色彩,色彩阴沉压抑,可以说,《麦克白》就是一场噩梦。



7.《唐璜·石宴》(Don Juan)

莫里哀【法】

阅读的是英文版,好像是10年牛津的一个教授翻译的,我翻墙去外网找回来,没注意译者姓名。本来是想选择中文译本的,结果豆瓣上清一色评论不佳。

读这本剧本算是给去年研究唐璜相关文学作品收个尾。莫里哀的这个剧本把唐璜设定为法国没落贵族,其余剧情则和民间传闻大同小异。这本剧本遣词造句当然很不错,但确实不能说是巅峰作品,毕竟欧洲其余文人写过的与其相似的内容太多了。



8.《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俄】

高惠群、石国生译

关于托尔斯泰的中译本,现在公认的是草婴翻译的最好,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看过一点草婴的译文,可惜没时间借书,只能回家看另一个版本的。高惠群和石国生翻译的这个版本流畅度也很高,值得一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老想起来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Tereza很喜欢上街时夹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就是在向所有路人曝光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卡列尼娜的重生始于火车,终于火车——这一切,难道都是命运的安排吗?

书里两条主线:莱温与安娜·卡列尼娜,正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展现了是时俄罗斯的困窘境地。贵族毫不居安思危,崇洋媚外而又不思进取,托尔斯泰在剧情的发展中已然将自己的讽刺表露出来。悲剧性的社会造就悲剧性的女人,一旦爱情变质,就没有了生路。

还是很想拿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做一下比较。两个人的作品都是大部头,但是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我一直很舒爽,看托尔斯泰的则有时会不耐烦。陀的文章脉络很清晰,节奏紧凑,虽然文章长但处处都必不可少;托则极其注重细节描写,完全将贵族们生活的每一小部分都全搬在读者眼前。



9.《绝望者日记》

弗里德里希·莱克【德】

何卫宁译

莱克的文学作品我倒是没有看过,他在现在学术界一直被叫做一个很讨巧的作者,从不写政治性的作品,而是只写娱乐性的大众小说。但我们可以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

《高悬在蒙特卡罗上空的炸鞥弹》:“一位退了休的英国船长,指挥者一艘巴尔干小国的炮鞥舰,来到了蒙特卡罗,在一个狂欢节的化妆舞会上爱上了一位蒙面贵妇,但在赌博中吧炮鞥舰上的钱都输掉了,这使得他没钱给爱人买一串珍珠。于是他威胁炮鞥轰蒙特卡罗,除非统治蒙特卡罗的亲王把赌资退给他。实际上那位狂欢节上的蒙面贵妇就是这位蒙特卡罗的亲王假扮的。这位亲王解决了一切纠纷,故事圆满结束。”

莱克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站在了反对立场,但事实是当纳鞥粹接管德国之后,情况并未有丝毫好转,莱克站在保守派,感到自己有义务记录下当时的情形给后人参考。

书的排序不是杂乱无章的日记体,而更像是有计划地缓缓倾诉。从斯宾格勒去世一直记录到莱克自己被关进集中营而死之前。个人色彩很强烈,从来没见过骂人还骂得到如此高的艺术程度的。所有的仇恨都被包裹在了一种悲剧的庄严之下。



10.《悲剧的诞生》(The Birth of Tragedy)

弗里德里希·尼采【德】

Translated by Ian C. Johnston

周国平译

孙周兴译

看了三遍,第一遍是英文版的,第二遍是周国平版的,最后才是孙周兴版的。德语原版我算是囫囵吞枣读了一遍,根本不能算是真正读懂,就不提了。英语版因为语言体系本来就和德语相近,读起来还是很好理解的。有人说周国平是“中国研究尼采第一人”,可能研究方面是的,但是就译本而言,个人感觉不如孙周兴翻译的。周自称边学德语边翻译,可能的确效果不是很好。孙这一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个系列还有一整套的社会学、史学和哲学世界经典,现在我立志四十岁之前看完这一套书。

早期有学者甚至说尼采的这本书简直就是叔本华的意志、表象理论的希腊版本——阿波罗是表象,狄奥尼索斯是意志。这样的说法当然太过了,但也不失为一个考虑的角度。在这本书神神秘秘的语言背后,其实尼采在探讨的问题是:既然人生充满痛苦,那么此在的意义何在?尼采总结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三种:一是阿波罗式的表象解脱;二是如苏格拉底那样坚持绝对的知识与理论;三则是他自己的理论:超越自我,成为更高的意识体凌驾于世界之上。

抛去尼采莫名其妙转到德国当代振兴文艺的部分,全书的可取之处还是很多的。



11.《自鞥杀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法】

冯韵文译

迪尔凯姆应该算是社会学鼻祖之一,《自鞥杀论》中确立的自鞥杀体系和原因也是当今主流所认可的。他主张这种消耗自己生命的作为与绝大多数非社会因素(气候、精神失常……)无关,而主要是社会导向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不知为何,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总有一种归属感,好像自己先前徘徊迷惘了那么久终于找到了归宿。

迪尔凯姆在书中得出的结论全靠数据和资料说话,这也是他对社会科学下的定义:不是研究者的主观臆断,一定要用事实说话。不过有一点很好玩,就是迪尔凯姆时不时会算错数据的加减,译者还会打个小*,仿佛很无奈地补充一句“原作者算错了,应该是XX%”。



12.《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安妮·赖斯【美】

阅读的是英语原版。暑假的时候无意间点开网盘里存着的《夜访吸血鬼》电影,看到一半瞬间咆哮:我小时候怎么没发现Louis和Lestat是一对?!看完电影心潮澎湃,按耐不住心情,凌晨两点不睡觉上网订了一本夜访,一本夜访的后续The Vampire Lestat。其实吸血鬼编年史这一个系列很长,我上豆瓣看了一圈,还是觉得前两本最值得看。就夜访这本书来说,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因为安妮打开了一种新的思维:吸血鬼不仅仅是唐古拉或法力无边的怪物,而是flesh and blood(凡人),有爱也有恨,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而身陷迷雾中。照安妮的话来说,吸血鬼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隐喻。

于此同时,吸血鬼阴翳美丽,却鲜有性别的区别。夜访里的用语都已经很接近于严肃文学,如果她当时在夜访之后不继续写下去的话,可能这部小说已经可以载入现代文学里了。

她真的很爱她的家人,Lestat原型是她的丈夫,书中的Claudia则是他们夭折的小女儿。甚至在之后她丈夫去世时,她还写下了Lestat升入天堂的剧情。



13.《吸血鬼莱斯特》(The Vampire Lestat)

安妮·赖斯【美】

阅读的是英语原版。豆瓣上这部的评分比夜访还高,有人评论说这部的语言极具哥特色彩,非常光怪陆离。我读完还是有点小失望,没觉得语言特别华美,反而比夜访里的遣词用句还要简单了。Lestat作为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角色,用的文法居然都是美帝初中生就能熟练掌握的句型,所谓的用词华丽也只不过是在一些形容词和专有名词上废了功夫。剧情的设置没有时代感,发展也略显冗长。如果说夜访拉我进了吸血鬼编年史的坑的话,这本书看完我就主动出坑了。



14.Empress Dowager Cixi

Jung Chang

看的是英语原版,大陆没有出版。(大家懂的)说实话这本书一开始我还觉得会不错,里面对于慈禧早期的评价还比较客观,看到后半程就不对了,完全在曲解历史给慈禧洗白啊。可能作者同为女人融入了太多自己的感想和经历吧。作者张戎出生四川(1952年),小时候是被迫逃到英国去的。

举个例子,她认为慈禧不仅没有挪用国库来庆祝生日,还自己倒贴了很多钱给海军军备。甲午海战失败是因为慈禧当时不在执政。作者还认为慈禧早期不受咸丰待见,是因为她太爱祖国,一直在咸丰耳边提关于治理国家的建议。

当然,不能否认慈禧执政期间言论自由,但是作者在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时,从不举出相关史实或资料,在反驳前人观点时,也只采纳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资料,这样的史书,当野史看看笑过就好了。



15.《林语堂散文集》

林语堂【中】

林语堂算是当时男性思想中的模版,他很多关于男女关系和对女性的看法,叫我们现在去看很不舒服。因此只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关于读书的观点还是很有用的。另外,也可以把他的文章当作窥探当时社会风貌的一个窗口。



16.《春琴抄》

谷崎润一郎【日】

郑民钦译

三岛由纪夫把谷崎叫做“大谷崎”,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还是对一个时代的统称——谷崎润一郎活跃的时代。谷崎这一辈子和他写的文章一样颠簸,但他也从来没出过日本一流作家的圈子,这一辈子就这么倔强地挺过来了。《春琴抄》是谷崎作品里的巅峰,也是东方唯美主义的金字塔。他在这部作品里诠释的角色春琴,是他对日本女性形象的一次革新。



17.《痴人之爱》

谷崎润一郎【日】

郑民钦译

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老是跳戏到Lolita,但是谷崎的这部小说比Lolita早多了。看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总结,其实娜奥密的形象比Lo疯癫多了,而且男女主人公都更显病态。谷崎夸张地刻画了一个崇洋媚外、没有节制的大正社会,但夸张底下才更显真实。



18.《各有所好》

谷崎润一郎【日】

郑民钦译

当日本步入文明新社会后,首先发扬光大的就是自由恋爱。谷崎关于这一问题,选取了一个极为现实的角度,用近乎冷漠的视角去描绘了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结局戛然而止,意犹未尽,读完后掩卷长叹,虽说文章末尾写到的小雨似乎带来些许解脱之情,但回想起来实则是愈发无助了。



19.《大正文化——帝国日本的乌托邦时代》

竹村民郎【日】

欧阳晓译

竹村民郎对大正时代分析地还是很可观的,考虑的也很周全,多角度再现了一个大正。这里面很多资料要上网搜真很难一齐收集起来,且非日本本土人根本没有渠道去收集。要想对大正时代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的话可以参考这本书,其中也融入了很多作者自己作为日本人对大正时代的反省和解读,个人认为帮助还是挺大的。



20.《日本第一》

傅高义【美】

谷英、张柯、丹柳译

傅高义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南方周末报上对他的评价是:作为一个美国人、旁观者,去研究分析日本和中国的局面,可能更为精准。

傅高义在本书一开始就已经解释清楚了:日本第一不是褒奖之词,而是从日本经济迅速上升到世界第一的事实去分析其中的原因。

论文从官僚政府、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铺陈阐述。《日本第一》初版的时候曾引起过全亚洲和美国一阵阅读热,16年再版的时候也还有不少人响应。虽然论文的资料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了,但论文本身对当下社会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21.《罗生门》、《鼻》、《地狱变》、《蛛丝》、《密林中》、《阿富的贞操》

芥川龙之介【日】

林少华译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主要分为两个类型, 一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或是日本历史改编的小说,另一则是以当代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对于芥川的语言风格和题材涉猎,无疑林少华的翻译是极佳的。林本身也擅长中国古典文学,文字通达娟美,读来真是享受。

芥川在写这一类小说的时候,时常富有一种阴翳疯狂的气息,创作成果上来看也比另一类小说高出很多。不仅仅是语言上,本质上来说立意也普遍高出很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臧否人物,传达现代人的生命窘态和灵魂质地。




22.《水虎》、《侏儒警语》、《手帕》、《橘》、《舞会》、《矿车》、《一篇爱情小说》、《单相思》

芥川龙之介【日】

林少华译

这一类小说就是前面提到的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混了一部《侏儒警语》进来,是因为我觉得本质上而言他们的表达方式都比较相近。芥川龙之介其实对现实题材的把握不是很好,作品也大都没有前一类上乘,甚至还有类似于《舞会》那样平庸的作品。但是芥川这么多作品里,其实我记得最牢的还是《水虎》,讽刺意味很强烈,读完后颇有嘶声力竭的疲惫感。

其中有一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

水虎分娩也跟我们人类一样,要请医生和产婆帮忙。但是临产的时候,作父亲的就像打电话似的对著作母亲的下身大声问道:“你好好考虑一下愿意不愿意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再回答我。”巴咯也照例跪下来,反复这样说。然后用放在桌上的消毒药水漱漱口。他老婆肚子里的娃娃大概有些多心,就悄悄地回答说:“我不想生下来。首先光是把我父亲的精神病遗传下来就不得了。再说,我认为水虎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

    巴咯听罢,怪难为情地挠挠脑袋。在场的产婆马上把一根粗玻璃管插入老婆的下身,注射了一种液体。老婆如释重负般长叹一声。同时,原来挺大的肚子就像泄了氢气的气球似的瘪下去了。


评论 ( 9 )
热度 ( 207 )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