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钺

我们吠叫吧,狗说。
豆瓣作者页 @鎏钺
微博 @鎏钺6
冲呀 @鎏钺

© 鎏钺 | Powered by LOFTER

2018下半年阅读书目及简短书评

1.《二亓十亓年后》(ТWenty Years After)

亚历山大·仲马【法】

阅读的是英语译本,电子档,没找到译者,但是明显感到翻译习惯和上半年看的《三个火枪亓手》不一样。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个单纯的续集——粉丝向再创作,看来还是我想得太简单了。我是紧接着《三个火枪亓手》看这部续作的,感官冲击很大。大仲马对于人性的体察让我叹为观止,在两部作品之间隔了二亓十亓年,但他处理这段时日迁移的方式格外独到。主角团四人的身份地位、性格形象的转变在罗曼司的传亓奇故事里插亓入了一缕现实的气息,但是大仲马在写后续四人的对立与合作的过程中又巧妙地把传亓奇和现实融汇在了一起。可以这么说,他的创作不仅仅是在他写作的时候,在后世每一个读者阅读他的文亓字的时候,都是在对达达尼昂三部曲进行一个再创作。随着读者的思绪的成熟,一个读了《三个火枪亓手》的年轻读者会感到:啊,美好的青春,可你们之后呢——难道要在回忆辉煌中烂接下来的一辈子吗?大仲马说:来,给你这本《二亓十亓年后》。他把我所有遐想的欲亓望都抢走了,他什么都考虑到了,大仲马笔下的这个达达尼昂的世界如此完整,几乎把整个当时的西欧事亓件都给囊括进去了,有人要是说大仲马是个从十七世纪活到十九世纪的老不死老妖怪我也信。相信等到我看《布拉热洛纳子爵》的时候又会收获新的惊喜。

顺带一提,大仲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父爱爆发了……我的妈呀,里面对于Raoul的描写亓真的是萌杀我,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小男生,还不玩叛逆,想Athos爹爹的时候还会哭出来,这是什么天使……



2.《窄门》

安德烈·纪德【法】

桂裕芳 译

我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写的笔记是“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抗争”。这次又看一遍,我决定改口:纪德在书中讨论的是一种权亓利意志与淳朴未开化之间的矛盾。几天前和人聊起来,朋友总结说我觉得“人性本恶”,我脱口而出“其实我觉得人生而淳朴”。后来我花了很长时间解释淳朴的概念:我说,人之初,生活在一个被自然包围的世界里,对道亓德的评判是处于自我的情感而定的,因此人很容易变“好”、更容易变“坏”——因为道亓德的标杆在于人的心本身,这个道亓德坐标系是一直在做布朗运亓动的。但权力意志的出现,是一种像以太一样的绝对固定框架,这个框架势必要和淳朴的人性产生矛盾,毕竟以太这玩意儿我们到现在都没找到。纪德在这部小说里就借着宗亓教和爱情与肉亓体展开了这样一段论述。就我个人的解构而言,这部小说里的宗亓教因素绝不是其主心骨,而是主心骨的一种物质象征,即:在纪德的体亓系下,宗亓教象征着一种绝对命令,但宗亓教本身不构成威胁。叫今天的作者写同样的主题,说不定就是尼采体亓系和基亓督体亓系的矛盾,但其实书里讨论的核心还是一样的。



3.《恶之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

郑克鲁 译

雨果说,波德莱尔创造了“新的战栗”。在看过《巴黎的忧郁》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恶之花》,能感受到波德莱尔后来在《巴黎的忧郁》里对于他的浪漫主亓义的升级理解。上次还看到谁说他的作品试验性太强,所以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恶之花》就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写诗首先是表“情”,比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情感更夸张,所以不像我读小说那样,读小说基本上只要是我看过的作家我都挺喜欢的,但对于诗人的爱憎我就很鲜明了。波德莱尔的诗句中有一些确实能戳中的情感点,但是他的整套诗歌意象体亓系以及构架是很难引起我的共鸣的。这点还挺有亓意思的,因为后来有一个波德莱尔迷弟,叫格奥尔格·特拉克尔,他的诗歌受到波德莱尔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特拉克尔的诗歌我就没这么冷淡。这大概也是试验性的副作用:你的个人革新特质太明显,势必能获得的同感就少。但是对于与你有同感的人,你也会收获意料之外的协音。我关注波德莱尔,是关注他的实验精神。

波德莱尔的革新是一次回归,他的诗歌中的浪漫主亓义被宣扬到了一种极致,有时会让我不知所措。



4.《论爱情》

司汤达【法】

刘亓阳 译

这个译文没什么大的语言沟通障碍,稍许有点晦涩。就我看过的司汤达其他作品而言,他的文亓字还算听浅显明白的,以后再找找有没有别的好的译本。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对于(主男女)爱情的系统性论述。本来我就想娱乐一下,借了这本书,没想到司汤达这么认真,导致我前两天读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看进去多少东西,后来换了个心态休整了一个礼拜才重新拿起这本书。司汤达的思想是前卫而又普适性的,他对于爱情的归纳概括极为精准:爱情不仅仅关乎感性,它关乎感情的双方。因此他在这本书里体现出来对女性意志崛起的支持和鼓励。

司汤达虽说是“论爱情”,但爱情与万物息息相关,最后必定不可避免地串通到一起。爱情与教育有关、爱情与孤独几乎共同存在,他说,“除特殊的性格外,人在孤独中能获得一切。”整本书更像是司汤达通亓过爱情这个窗口对整个世界的见解。



5.《伫立在疯狂里》

帕特里克·勒穆瓦纳【法】

顾敏 译

虽然这本书是一个精神病医生写的,但是专亓业性几乎为零,更像是撰写奇闻异录的札记。本来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抱着多大的学术精神去看待,只是把它当作我写作的一个素材集去看待的。就这种状态下去读这本书,收获还真不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一个叫《家,我爱它》的故事,讲一个小男孩小的时候受到家庭冷暴亓力,后来一个法国宪兵把他带回家领养,给他爱给他呵护,结果这个小孩子长大后还是到处偷鸡摸狗。故事里面这个梗我已经用进我的写作了,我自己还挺喜欢的。



6.《扬·安德烈亚·斯泰奈》

玛格丽特·杜拉斯【法】

王文融 译

“你的温柔,它把我带向死亡,你一定毫无意识地渴望给我死亡。每夜。”

我读杜拉斯到现在,这是她唯一一部除了情亓欲几乎什么都不剩下的小说。一本纯粹的情书。以前读到龙亓应亓台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写在法国,两个老太太相恋了。龙亓应亓台自己说,她的那篇小说是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为的是抨击同亓性恋歧亓视、女性歧亓视和老龄歧亓视。读完龙亓应亓台的话我反思了很久(时至今日仍在反省),我觉得我自己身上是存在着老龄歧亓视的,好像一个人只要不再年轻,就丧失了作为人的激亓情和标杆。但杜拉斯的这部情书从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我的成见:看,这就是一个老女人眼中扑不灭的蓝焰。

杜拉斯的写作过程中有个转折点,可能是从她十几年搁笔后重新写作后开始的,之后她的写作越来越碎片化、视觉化,并且愈发符合逻辑本身。她对于法语语法的理解进阶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语法的革新反而构成了法语最本真的模样。事亓件的分割和跳跃,看似打乱亓了故事,实则也是最符合故事本貌。

悄悄离个题:杜拉斯的这本写给她最后的爱人的小说固然有力抨击了老龄歧亓视,但是对于歧亓视的彻底进攻仍因出自于两方面:歧亓视方与受歧亓视方。比如说女性歧亓视,一是非女性群亓体不要歧亓视,另一是作为女性本身,不能滥用自己女性的标签,作出贻笑大方不自尊的事情,还逼着别人尊重自己,这不正是现代歧亓视的本源吗……同理,作为老年人,却做出那些不论是不是老年人所为都会被人瞧不起的事情,还仗着老年人的身份逼着别人尊重自己,这就是混淆概念、道亓德绑亓架,估计这也是我的老龄歧亓视的溯源。我在反思,但不仅仅只有我需要反思。



7.《爱,谎亓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

蕾蒂西娅·塞纳克【法】

黄荭 译

我对她的爱,足以让我去了解她的生活。一般来说,我是不会轻易去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的,正如萨拉马戈在《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里借佩索阿之口对雷耶斯说的:读者敢想象吗,一个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的诗人,却在过着如此世俗的生活。为了更好的陶醉于作家们的作品,我不会去接近作家本身。海明威就是一个例子,我过早地了解了海明威的生活,导致我到现在看到他写的东西都会生理性排斥(离个题:我在《为了分袂的重逢》里用他的话来题词,既肯定他的话,也带有一丝幽幽的讽刺……),错过了这样一个满载名誉的作家实在挺可惜的,等我以后记忆力不好了我肯定会重新给他一次机会,去读他的作品。

但是杜拉斯,她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我想我从来就没有单纯爱过她的作品,从我读她的第一句话“我已经老了,……”开始,我就跪倒在了她的膝下。我们都是安德烈亚,全球几千万个扬·安德烈亚在她死后继续协助她的写作。

并且,我并不惧怕看到她非写作、非疯狂的一面,恰恰相反,我对她的生活气息更感兴趣。她对于美食、对于社交的处理如此得体,她用自己的行为向全世界的作家们宣布:作家并非孤单,当代的作家应当是社交型的,在处世的过程中作家日日创作。

书里很多她的照片,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某一个瞬间,我突然老了。酒精带给她的是一种意志再觉亓醒,她在私生活的处理上看上去老了很多,她的穿衣风格、社交活动,都陡然巨变,但她重获活力了。我走到她面前说,我更爱这个饱受摧亓残的你。



8.《1962-1991私人文学史》

玛格丽特·杜拉斯【法】

黄荭 唐洋洋 张亦舒 译

看到原版序言,说这本书是七星文库整理的供给大家在公车等等地方的轻亓松读物,我就在想:你们法国佬都这么有深度的吗……这个文化渗透意识真的是,向往。虽然书是很厚,但是都是采访录,看起来确实很快很轻亓松。即便如此,书里杜拉斯的金句真不少。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杜拉斯的写作意识和处世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转变。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一剂强心剂,一个作家的三十年写作生涯被压缩在一本书里,她说起以前自己的自大,说起自己在文章里会撒谎会无亓理亓取亓闹,还说自己的创作环境。有的时候我看到她的作品会以为她的创作是浑然天成的,她本身在创作过程中是无意识的、发了疯的,但是她的采访录又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我,她对于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比方说,她说:“晦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以克服并且不影响阅读,另一种则相反。”;“在我看来,问题并不在于赞成或否认经历的事亓件,将其归为己有或予以拒绝的意识。而在于一种行动范围更宽广的后意识,一种特殊的功能,一旦意识将这一事亓件归为己有,就会理解它,安顿它,将其融入内在的多元性——融入’内心世界’。”

关于杜拉斯的写作态度,恩里克·维拉-马塔斯也在《巴黎永无止境》里面提到过。他对杜拉斯说他想写一部杀死读者的小说,本来期望杜拉斯会像她在书里写的那样神神叨叨,结果杜拉斯特别实在地给了他一张建议单:“一.结构问题。二.完整性与和谐。三.情节和故事。四.时间因素。五.精确的文亓字效果。六.逼真性。七.叙述技巧。八.卜物。九.对话。十.地点环境。十一.文体风格。十二.经历。十三.语言风格妙用。”



9.《巴黎永无止境》

恩里克·维拉-马塔斯【西】

尹承东 译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定义这部作品。它既不是纪实文学又不像是小说,仅仅是在描绘巴黎,回忆这座城市。我们打开书,跟随着恩里克的“演讲”重游巴黎,里面的人都是真的,但事情却真真假假分不清。正是这种在虚实之间的交叉穿梭,构成了这部作品在思想意识上的连贯性。恩里克讲他在巴黎的那些年里的人生感亓悟和写作体验,我呢,既读了一部小说,又了解了一些艺术家的八卦轶事,还顺便收获了一点写作上的忠告,一举三得。我本来以为恩里克出生在弗朗哥那个年代,作品里应该会提及一点他对当时西班牙的看法才去看这本书的,没想到他倒是圆亓润地彻底避免了这个问题,就在故事结尾前提到第一次报告弗朗哥去世的假消息时他邻居过来对他很欣喜地说“你知道吗,弗朗哥死了。”。恩里克的处理手法激发了我的思考:这说不定才是这种政亓治环境下的人普遍的态度呢,不是反亓抗、斗亓争,而是置之于身外。



10.《没有主心骨的西班牙》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西】

赵德明 译

这本书,以及我之后会提到的几本讲德国的书,都无一例外告诉我一句话:人的劣根性是通世的。我原本只是想借当时饱负盛名的学者奥尔特加的眼睛去对当时西班牙内战的成因管中窥豹,读完整本书之后却发现,里面奥尔特加所提到的问题无一例外都可以套用到我现在所处的生活中。一种关于理性的权力意志与淳朴未开化之间的抗争在每一个社亓会、每一个时代都在一遍遍地重演,而所谓的乌托邦即为否认一切权力意志,或否认一切淳朴未开化。我现在持有的观点是:人类永远无法做到智慧的全面普及。我说的是智慧,而非知识,我相信知识就像雨水和阳光一样,总有一天会遍及每一块土地,但现在我们面亓临的,是一个“既非天堂也非地狱但却蔑视一切传统智慧的世界。”这句话引自米夏埃尔·施蒂默尔的《德意志帝亓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亓家历亓史,1848-1918》,之后我会提到它。在奥尔特加这里,他换了个说法,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意思差不多:“在那种肤浅印象的文化里,人注定要成为一个’永远的亚当’,永远要从零开始;在深刻、有思想的文化里则相反,人是’继承者’,就是说,人一出生就拥有一片维持它生命的天地(是维持生命和供养他长大的双重含义)。”

我对西班牙内战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它的社亓会构成和我们这边极为相似,它的文化特征是构建在农业文明之上的。我忘了是林达还是毛姆说的,西班牙所有人,不论是不是出生在马德里巴塞罗那等等大城市,一定都先从骨子里是个农亓民,随后才能被赋予其他社亓会角色。奥尔特加由此也说了:在西班牙,一切都是“人亓民”干的,凡是“人亓民”不能从事的行当,那就没人干了。这点毛姆在他的《西班牙主题变奏》里也有类似说法。



11.《西班牙文学大花园》

陈众议【中】

暑假的时候突然发觉自己对西班牙文学的了解简直少的可怜,为了速成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就干脆找了这本书。《xx文学大花园》这个系列还有很多,前两天逛图书馆的时候还瞟见了《北欧文学大花园》、《意大利文学大花园》。我看西班牙文学作品到现在,陈众议和赵德明两位先生的出现频率极高,也应该算是中亓国研究西班牙文学的大佬。这个大花园系列呢,适合对某地域的文化完全没有了解的小白去入门外门看,比方说暑假之前的我……后来我恶补了一些伊比利亚半岛的文学作品,感觉《大花园》系列还是对二十世纪之前的文人墨客艺术家们阐述得比较详尽,之后的介绍得就很笼统,而且二十世纪之后就占了短短几页,几乎是罗列完人名作品名就了事。

陈众议在书里最后提到,说西班牙文学在二十世纪其实是处于一个萎靡期的(弗朗哥啦,人才流失啦,西欧文化冲击啦),但是1975年之后明显可以看到他们的文化在回暖。但是究竟回暖得怎么样他没具体阐述,篇幅不够了。



12.《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西】

王家新 译

会读他的诗是因为之前看到一个我很喜欢的作家提到“绿啊我多么希望你绿”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循环了一个礼拜,我按耐不住了,赶紧找来看。我在看这本诗选的时候其实是对于诗歌的创作一无所知的,除了自己从小就掌握的那点格律知识之外几乎对近百年的诗歌发展史一无所知。我要是现在看这本诗选的话,估计会更注重洛尔迦的创作技法,但是当时我完全陷在他丰盈而又纯真的情感里,读完整本诗选我心狂跳了两整天。这是一种纯粹的、不被悲哀毒亓害的讴歌。他说:一条独自游弋的鱼/两个科尔多巴的美。他还说:花环!快!因为我在死去!/现在快织!并且唱!呻亓吟!唱!他并不热衷于讽刺,我现在想通了,洛尔迦代亓表的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尚胸怀。

后来了解到,洛尔迦所用的创作样板很多源自于西班牙传统深歌。我喜欢的诗人亓大多都被称作是“本文化的叛逆分亓子”,但洛尔迦是个例外,他的诗歌有一种对生活的净化力量,他自始至终都在对西班牙本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13.《乌纳穆诺中篇小说选》

米盖尔·德·乌纳穆诺【西】

戴永沪 译

乌纳穆诺是“九八一代”的代亓表作家。我看过的在他之后的西班牙作家写的文章里基本上都要提一提他,就跟我们鲁迅一样。但是我很怕鲁迅,所以一开始我也想避开乌纳穆诺。可是在读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的时候,里面有记载乌纳穆诺在面对长枪党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我对这位作家兼哲学家的兴趣就一下子上来了。这段话很长,但我还是要打在这里,之后我们便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多西班牙作家都要提一提他。

“这里是智慧的神庙,我是这个神庙里的牧师。是你们,亵亓渎了这个神圣的地方。你们会赢的,因为你们有足够的暴亓力。但是你们无法让我信服。要让我信服,你们必须说服我。要说服我,你们需要讲出道理、知好歹,可是你们不能。我想,规劝你们去多为西班牙着想,是没用的。我的话完了。”

这部集子里最震撼我的是《殉道者圣曼努埃尔·布伊诺》。这也是乌纳穆诺对于我之前在看出过程中提出的那个关于权力意志和未开化矛盾的一个解决方案。面对淳朴且在思想上未开化的村亓民们,用上帝去引导他们,设立了以宗亓教为名义的道亓德坐标系。而乌纳穆诺的侧重点在于殉道者和他的徒亓弟,他们拥有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本身不相信基亓督教,他们陷在理智思维的道亓德困境里,却始终在奉献自我。

我很不争气,故事里两段话一下子就催的我哗啦啦拿着书哭了起来,一段是哥亓哥在和曼努埃尔谈过之后,也决心“安慰别人并以此得到自我安慰”,结果曼努埃尔在给哥亓哥发圣餐的时候竟然自己紧张得颤着手把圣饼掉在了地上,哥亓哥这时反倒镇定地蹲下来捡起圣餐虔诚地吃了下去。我看到这里第一次止不住流眼泪。

第二次是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人在曼努埃尔死后写日记说,上帝啊,如果您真的爱您的子民,就让曼努埃尔和我哥亓哥这两个迷途的羔羊有一天能亲眼看到你的身影吧。不行了,又哭一次。



14.《迷雾》

米盖尔·德·乌纳穆诺【西】

朱景冬 译

关于乌纳穆诺的中篇集我还留了一半的话没说,摆到这里一起讲。

乌纳穆诺的写作手法是在我度过的众多作家中极为特殊的一位。看《迷雾》导言的时候,译者提到在乌纳穆诺那个时期,很多西班牙作家都喜欢把自己的哲学理念套进小说的发展过程中,乌纳穆诺也是。不过其他作家大多是因为没有系统地学过哲学,没能力写出完整的哲学论文才这么干的。乌纳穆诺就不一样了,他是在德国学过正统哲学的,但他仍然喜欢用这种手法来创造自己的小说。并且他的写作处理手法奇特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在他的小说中,假如叫我单纯去找艺术手段极其高明的句子,我一句都找不出来。他的所有小说,除了我刚刚提到的《殉道者圣曼努埃尔·布伊诺》,其余的对于情节推进上的处理都极为传统甚至粗亓暴。他不会设置悬念,光从阅读本身而言很难获得感官刺亓激。一如他的中篇小说《亚伯·桑切斯:一种激亓情》,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顺溜叙述下来。又比如说这本《迷雾》,假如你看小说知识去看故事情节的话,肯定对这部小说评价极烂:流水账、老套剧情、语言寡淡无味。但是乌纳穆诺的所有写作目的都在于他的思想。他在小说中借各个人物之口说出的话都是在转述乌纳穆诺的哲学观念。既然如此,不妨把他的小说都当作哲学论述来看,收获会更大。

看到豆瓣上有人给《迷雾》打分极低,理由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流水账、老套剧情、语言寡淡无味。我倒是在屏幕后偷偷笑出来了。乌纳穆诺在《迷雾》的结尾说了:“以后人们会说,痛苦是杀不死人的”。这人可不就在我眼前嘛。



15.《惨死如狗》

弗朗西斯科·阿亚拉【西】

李德明 译

这本书还有个续集,叫《杯底》。其实我在看完《惨死如狗》之后就可以立马去借《杯底》看,图书馆里有好几份副本,但是我一直感觉到很难受,没敢借。倒不是说作者的描绘手法有多悲壮,恰恰相反,阿亚拉的语言非常的犀利且讽刺,照道理来说应该是我完全亓会爱上的写作风格,可能因为我那段时间看的政亓治相关的书太多了,一下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故事讲了一个南美洲杜亓撰小国的独亓裁风亓波,实则是讽刺弗朗哥时期的独亓裁。和我之前看过的政亓治小说不太一样,这本的夸张性、戏剧性远没有现实性来得强,但故事一如既往得荒诞。

现在回想起这部小说,突然联想到萨拉马戈的小说《石筏》。《石筏》里说,有一天伊比利亚半岛突然脱离了欧洲大亓陆,向它的“归属”南美洲漂了过去。《惨死如狗》里也是,把故事背景设在了南美洲,不知道是不是我多疑,还是阿亚拉也是这么认为的:比起欧洲大亓陆,伊比利亚半岛的文化似乎更和南美洲的共同点更多?



16.《蝴蝶的舌亓头》

马努埃尔·里瓦斯【西】

李静 译

对这位作家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会看这本书是因为先前先看了根据这部短篇小说集里的三篇文章改编成的电影《蝴蝶的舌亓头》,之后正好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书里倒是找到了我一直在搜寻的“近现代西班牙元素”,本想根据我从书中收集到的素材向外延伸,一直没找到机会。以后再说。



17.《奇迹之城》

爱德华多·门多萨【西】

顾文波 译

我对这本书喜欢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一本这个《奇迹之城》、一本萨拉马戈的《修亓道院纪事》,我从图书馆借了看完后忍不住过了一天又都借回来重看了一遍,后来再想看,便干脆从网上订了两本。都是老书了,国内受众群亓体不大,从没有再版过,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价亓格不贵的版本……

爱德华多·门多萨,一个经典现实主亓义作家。他的书我就读过这一本,其余的在图书馆翻了几页,感觉可能会中雷(毕竟半商业作家),干脆就不读了,给自己心中保留一个美好的作家形象。我在买书之前列了个提纲,为了不花冤枉钱我必须保证这本书确实值得我收藏,我就找到底这本书哪个点如此吸引我。要说剧情,门多萨毕竟采用了经典现实主亓义,不能算是最离奇;语言,是可取的,但语言我完全可以摘抄。最后总结下来,是门多萨对于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理解让我如此倾心。他在书中借以主人公的生活剧变,完整的描绘了巴塞罗那的三十年变化。不是歌颂不是谴责,仅仅是一个居民对于一座城市的依存,这本书,就是巴塞罗那人和巴塞罗那之间的脐带。我要买这本书,我说,以后我写起上亓海的时候这本书就是我的教材。后来我写了,我写关于上亓海的那个故事的时候第一稿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门多萨的影响,费了好大心思我才从他对巴塞罗那的一往情深里脱离出来寻找到我自己对上亓海的定位。

今年两部关于城市的作品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一部是这个《奇迹之城》,另外一部是意大利电影《绝美之城》。电影我在六个月的时间里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四遍,里面有些台词我都能背出来。《奇迹之城》里通亓过一个男人的发迹史写出了关于这一整座城市的人情世故;《绝美之城》里,一个作家在年轻的时候写了一部小说获了大奖,从此却再也没写出过一部小说,这些年里,他游走在罗马人当中,一遍遍重复目睹着关于罗马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18.《盲目的向日葵》

阿尔贝托·门德斯【西】

林叶青 译

《绝美之城》里,主人公身边的人一直在问他,你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主人公则都打马虎眼应付过去了。在影片结尾,他念白了他当年获奖小说的开头,于是我们都知道了:他不会再写小说了,他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这辈子所能写的所有话语都给写尽了。

《盲目的向日葵》是阿尔贝托·门德斯一辈子唯一一本小说,也拿了奖,我在读完它之后怅然若失了好几天,一直走在路上问自己:为什么他不再写了,为什么,为什么;是因为他太过悲伤无法动笔了吗?就我个人的写作经验而言,人的情感越是充盈,越是有写作的欲亓望。但我又不愿承认一个能写出如此视角如此庞大的作家会丧失自己的感情。最后我告诉自己:他把自己所有能写的话都写完了。

一个集子,四篇小说,彼此联亓系在一起,通亓过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发生的事情。我在看关于战争的文亓字的时候最怕看到像海明威《第五纵队》那样的入伍宣亓传手册一样的文章,因为就我看过的史料而言,我认为我没那么大能耐有那么大理想。但在《盲目的向日葵》里,门德斯刻画的四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让我感到震撼:都是盲目的向日葵,向日,但盲目;一旦黑夜降临,向日葵们将不知所措。后来我看了几个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现在对于这一场战争的看法是:一场闹剧。它是二战的前奏,但绝不像二战那样有体亓系,仅仅是拥有了权力与武亓器之后的耀武扬威,以及大屠亓杀,与意识形态的正义与否相关甚少。而且说是西班牙内战,其实更像是二战各参战国现在西班牙的大地上预演一下。这样的结局难道仅仅是由于共亓和党和长枪党造成的吗?门德斯已经在这本书里点明了:国亓家兴亡,匹夫有责。

里面第二部分讲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小婴儿准备逃出国,里面有一段父亲的独白我一直记在脑子里:“但是,如果孩子死了。这是不公亓道的。谁来告诉他他母亲头发的颜色,她是怎么微笑的,她如何每走一步都轻亓盈地躲开空气对她的打扰?谁来为生下了他而跟他道歉呢?



19.《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

林达

看这本书也是为了了解西班牙的风土人情。收获还真不少,都是干货,林达夫妇对于旅行的过程和其中发现的乐趣以及旅游景点的背景知识都阐述的极为详尽。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给我的西班牙文化知识面的扩展甚至大于《西班牙文学大花园》,等以后我要去西班牙玩了肯定会再把这本书翻出来看一遍。

有的人在豆瓣上评论说到了中后期林达夫妇基本上就没有怎么写过旅游风光,全在讲历亓史。我个人感觉这个像是林达夫妇把旅游过程中当地人文教育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一类的给转述了一遍,否则人文教育景点也不可能像别的景点一样大书特书自然风光。对于尚未对西班牙历亓史有深入了解的读者而言,书的后半程的历亓史讲解还是挺有亓意思的;对于那些西班牙文化资深玩家,说不定会觉得书的前半段也不过是在进行索然无味的入门级介绍呢。



20.《西班牙内战:真亓相、疯狂与死亡》

阿曼达·维尔【美】

诸葛雯 译

一直听人说这本书不错,可惜英文原版太贵,没机会看,后来正好看到网上有中文翻译版的。先打个预防针:这本书的翻译不尽人意。作者的翻译宗旨似乎是完全遵循英语的语法原则,遇到插亓入成分和从句只会一个又一个的破折号加进去,完全没有体谅到中文的语言规则。有能力的话还是最好看英文原版的。

这本书对于西班牙内战的切入角度很有亓意思,写了三对西班牙国内外情亓侣在内战期间的故事,对于内战中的政亓治纠纷倒是不怎么关注。不过这个切入点是我所需要的,因为我要写作,肯定会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辩论。主要是冲着卡帕和海明威去看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按照时间编排,时间脉络一清晰对于人物的理解也生动了很多。

不过虽说作者没怎么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我通亓过蛛丝马迹还是觉察出来了,这位作者也是保亓守亓派,即以二元论的观点对待共亓和党和长枪党:一方正义,另一方就是邪亓恶。我吧……就我收集到的史料,不是很赞成保亓守亓派……不过这个分歧对于阅读本书没有造成很大影响。



21.《西班牙主题变奏》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

李晓愚 译

之前因为被教育体亓系用烂的《月亮与六便士》,我一直对毛姆很惧怕,他的书一本都没读。这次会看毛姆也是因为西班牙的主题。但是刚看了十页我就彻底被他折服了,花了一晚上通宵把这本书看完。我问我妈,他的写作风格一直是这样吗?我妈说是的,一直是在故事的间歇穿亓插亓进自己对于艺术对于生活的精妙见解。我认错,以后一定好好读毛姆的作品。毛姆在写作中对于自己知识面的展示是带有一种谦逊的态度的,不像翁伯托·艾柯,让人只能叹为观止目瞪口呆,毛姆的展示细水长流,更像是一种对知识的分享。其实书里提到的不仅仅是关于西班牙的诠释,更多是对整个艺术界的理解。他对于西班牙的解释也是很一针见血了,很多店面都能和《没有主心骨的西班牙》重合起来。



22.《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

乔治·奥威尔【英】

阅读的是英语原版。我是读了上面那本《西班牙内战:真亓相、疯狂与死亡》之后才知道原来奥威尔也去西班牙凑过热闹。丢脸,后来才发现原来去西班牙这段经历是奥威尔后续创作《1⑨84》和《动物农场》一大导火线。由此也可以看出来他在战争中对于整个共亓和党(里面包括好多党派)的看法。记得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里提到过,说当时有好多“出租车党派”,就是这个党派的所有成员一辆出租车就可以全部拉走。可想而知当时西班牙的政亓治状态多么纷繁复杂。奥威尔加入的党叫P.O.U.M,马工统党,现在你上百度都搜不到这个党的词条,但是我在维亓基上还是看到了。后来这个党被共亓和军亓队否认了,被渲染成了长枪党帮凶,成员要全部枪毙。奥威尔还在书里说,他在去西班牙之前就是个愣头青,一心想着扛枪保卫正义,结果一到西班牙才发现,打仗不仅手法落伍(还是堡垒射击战),而且士兵也好、人亓民群众也好,完全没有打仗的意识,还当玩儿一样。早上丈夫出门,带一块三明治,对夫人说“我打仗去了”,然后晚上再回家,跟家里人分享今天吃中饭的时候和谁共饮了红酒,等等。奥威尔在书里也引用了另一个兵蛋亓子的话:it is a comic opera with an occasional death.

我在另一部1⑨85年西班牙拍的纪录片也看到,当时弗朗哥打到托莱多的时候,还有好多马德里市民周末像郊游一样开车去托莱多转一圈再回来,回来跟亲朋好友炫耀“我去过战场了”。这样的觉亓悟酿成的悲剧,难道我们不应该说是国亓家兴亡,匹夫有责吗?



23.《自深深处》(De Profundis)

奥斯卡·王尔德【英】

阅读的是英语原版。

“Where I walk there are thorns.”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经历一场感情风亓波,读起来就特别对味……王尔德在书中对于自我的剖析以及对于美的坚定信念真的有吓到我。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磨难之后,他说,我现在天天在哭;但是在提到艺术与真亓理的时候他一如既往地向往着一种至高无上性。



24.《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

苏珊·桑塔格【美】

程巍 译

读了两遍,第一遍看的是译文(毕竟有一些医学专有名词),第二遍就看了英语原版。桑塔格虽然也曾经是癌症及其隐喻的受亓害亓者,但是真的写起这本论述来倒是没有对此大书特书,还是保持着一贯的学术态度。我读这本书一方面是想要寻找写作中能够运用的意象(的确找到了,用在《梅亓毒》里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敲响个警钟,就事论事,不要混淆疾病与人本身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是要辩证考虑。



25.《普鲁士军官》(The Prussian Officer)

D·H·劳伦斯【英】

阅读的是英语原版。世界百强耽美写手D·H·劳伦斯先生。我本来是为了找关于普鲁士的书才看这本的,谁知道附带着了解了一段军亓队绝美爱情……不过说起来,在这样一个没有阴柔的绝对压力环境下,普鲁士的那种冷酷军国主亓义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像劳伦斯先生所写的情况。我的妈呀,书里对于军官和下士之间的几近静止的流动感情和神态描绘得实在是太细致了,让我想去翻一遍那本写普鲁士同亓性恋名人的The Pink Prussia…

劳伦斯在1912年写给加纳特的信中提到:“士兵们被击中在一起生活,只有男人而没有女人,正像一个男人从来不能从街头妓亓女那里得到满足一样,他们便将他们过剩的性亓欲以及居上和布满渗入血液之中,便喜爱上残酷。”

由此也想到了三岛由纪夫在《殉教》里写到的同亓性恋情,我以前说过三岛描绘的简直是我心目中的理想爱情模式,现在才意识到,我估计就是特别倾心于美好的事物中的惨烈与残酷……

后来我在想,为什么劳伦斯写的是普鲁士的军官,而不是别处?得出两个结论:1.不写英国是为了避嫌;2.确实,普鲁士的军国主亓义已经成为了一种典型,要写纯粹的军亓队,非普鲁士不可了。



26.《隆美尔战时文件》

李德·哈特【英】

钮先钟 译

德棍上线。其实我手头有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不过中文版到得更早,就先读起来了,等以后有时间了再读一遍英文原版。我现在在看《闪击英雄》,老看到有人问为什么古德里安二战之后没被毙了……我就在想隆美尔要是还活着的话会不会也被人问这种话。我期望不会,隆美尔为人简直太无懈可击了。我不继续夸了,反正我是德棍,不缺彩虹屁……

本来是想跟着隆美尔的笔记学一学摩托化战队的作战方法的,现在战线图都还记得,但是印象更深刻的反而是下面我要提到的。

德军占领了一个指挥部之后,看到英军留下来的一张条子:“请你们收拾干净,我们还会再回来的!”(突然想到《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里面劳伦斯对原上士说的,我们欧洲人对于战争和战俘的理解和你们不一样,我们会把每一种处境都当成一次人生经历,是用来丰富我们的阅历和滋长能力的,我们相信自己会卷土重来。)

《隆美尔文件》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战争记录,里面的很多说辞甚至是富有文学意味的,隆美尔本人的想法也极富人生哲理。最后一长段写隆美尔被元首赐死我当时直接看得哭了出来,头脑一发亓热花了好长时间把那段文亓字全都抄了下来。



27.《从俾斯麦到希亓特亓勒》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德】

周全 译

这本书,以及之前提到的《没有主心骨的西班牙》,还有之后会说到的《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三本书合起来让我总结有一句话:战争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所有的战争都可以、必须避免。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这本书从俾斯麦时代的二帝讲起,单刀直入地理顺了俾斯麦、普鲁士到底在整个德意志历亓史进程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我之前也看过关于近现代德国发展的纪录片,看过一点点《第三帝亓国的兴亡》,最忌讳的就是什么背景故事都不给,一股脑直接贴标签。(你们丘吉尔先生在德黑兰会亓议上对普鲁士的说辞伤透了我的心……)时至今日俾斯麦也好、普鲁士也好,被欧洲主流还当成众矢之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代亓表邪亓恶,而是一个历亓史遗留问题,更像是在新兴力量崛起的时候他人感到的地位的威胁,因而作出的诋亓毁。我看关于德国的书到现在,最认同的还是哈夫纳的说辞。他怀揣着强烈的爱亓国之情写下这些为祖国翻篇的作品,但是在写的时候他又是无比客观务实的,从来不以自己的内心做为导向。



28.《解读希亓特亓勒》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德】

景德祥 译

上次看到一个我很喜欢的作家说,她在维也纳大学学奥地利史,老亓师直接从第一共亓和国跳到第二共亓和国,她就问,那三帝呢?老亓师答曰:三帝是德国史。

照哈夫纳的说法,三帝也是一个反德国的存在,因为希亓特亓勒本人并不具备有德意志民亓族精神,他更像是趁乱进来大闹一番,“选择了德国,但不认识德国”。一旦这个“缺失了心灵上的一个器官”的民亓族已经不能为他所用的时候,他就弃之如履。《隆美尔文件》里也提到,希亓特亓勒对隆美尔说,“假使普鲁士民亓族打不赢这场战争,那就让他们腐烂好了。”

严格来说,是没有普鲁士民亓族的,这个我会在提《不含传说的普鲁士》里提到。我本来在写关于普鲁士和三帝的关系的论文的时候准备就这一点好好侃一下希亓特亓勒(没有普鲁士民亓族、你们不是雅利安人、没有犹太这个“民亓族”、更没有犹太这个“种亓族”),后来翻了一下《隆美尔文件》的英文原版,人家英文原文是“the German nation”……钮先钟先生,翻译不能这么玩哦……

在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看来,希亓特亓勒带领的三帝本身目的不在于复兴伟大德意志民亓族,而是在于成全他一个人的名声。“他故意把一切建立在其个人的不可替代性上,建立在永久的’要么我,要么混乱’的基础之上,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我以后可以是洪水滔天’的基础之上。”后来他形容希亓特亓勒自亓杀后的措辞更有亓意思:“在这几周里,德国人的经历犹如一个女人,其情人突然变为其谋杀者,她不得不向她的邻居呼救,来对付那个与她交往的男人。”



29.《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德】

周全 译

什么叫做“国亓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最可怕的其实并不是纳亓粹,而是当时所有德国人的集体软弱和集体精神错乱——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拥有知识却蔑视一切智慧。就是在这本书里,哈夫纳提到关于“犹太”这个词的准确定义。严格来说,犹亓太亓人从生物角度而言不是一个种亓族,从文化角度而言撒布全球,也不是一个民亓族,后来他说,这就是个“宗亓教共同体”。希亓特亓勒利亓用的是一种积存已久的全欧洲反犹心理,然后去鼓励、煽亓动它。让这个时期的德意志人亓民团亓结亓起亓来的已经不是民亓族的共同目标,而是共同的仇亓恨。

这本书历亓史价值最强的部分是哈夫纳提到自己在考律师资格证之前被纳亓粹拉去洗亓脑的部分。我们现在看那段历亓史可能时常会感到可笑:假如他们的作为是不道亓德的,那么不支持不就可以了吗?而三帝的亲历者又在不断声辩自己被骗了,让我们感到不解。看看哈夫纳的经历,这样一个理智犹存的人,也曾几近屈服于同伴压力和高压的狂欢之下。但哈夫纳并非认可所有三帝的群众都是其受亓害亓者,相反,他在文章里明确表达出对人的理智和控亓制力的更高要求,他要求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传统智慧抱有敬畏之心。



30.《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德】

周全 译

迄今为止终于把哈夫纳所有在国内出版的作品都给读完了。普鲁士一直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每一个对德国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时不时能听到“普鲁士”这个名词,但是除此之外这个英年早逝的国亓家简直在众人口亓中销声匿迹。我个人对于德意志,或者说对于普鲁士的那种近乎冷漠的自亓由和军国主亓义格外向往,成为德棍也是因为这个国亓家。哈夫纳的这本书于我而言简直是如获至宝。先前提到“没有普鲁士民亓族”这件事,哈夫纳在这本书里是这么说的,普鲁士的建亓国纯粹是“为了成亓立而成亓立”,是维系权亓利的产物。因此它的人亓民很大程度上缺乏民亓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普鲁士的自亓由与理智由此都是近乎冷漠的。军国主亓义也是,并非是单纯的铁血政亓治,而是为了维系国亓家存在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些点我在自己的论文The Myths of Prussia's Imp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Third Reich里面都有提到。

也就是说,普鲁士军国主亓义与理性主亓义和德意志民亓族主亓义其实是恰恰相反的——他们之间确实有联亓系,但不是积极联亓系。

其实我一开始对普鲁士感兴趣,也是因为腓特烈大帝……我从小到大,对于像刘彻、朱棣、路十四、拿皇、腓爹、叶二这样的帝王将相就是没有一点点抵亓抗力,也还好我生在和平年代,否则还不知道像我这样的骚亓动少年会不会步于连的后尘……

再顺带提一句,看到网上有批亓评这本书,说完全没介绍普鲁士历亓史,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几件事。关键是我看完这本书,个人认为哈夫纳的写作目的不像是像公亓众普及普鲁士史的,这就是个探究普鲁士“不含传说”的论文,肯定是给已经了解普鲁士历亓史的爱好者们去看的啊。就像你已经买了游戏了,现在买DLC的时候难道还要再把原作故事冗长的复述一遍吗?



31.《德国的浩亓劫》

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德】

何兆武 译

此学者的观点和上面提到的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大有不同之处,我当时写论文的时候就特别提了提和后者做了个对比。梅尼克认同的学派认为促使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经济,而是思想,这点就已经和我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了。但前几年我也曾经有过与梅尼克一派类似的想法,所以特别感兴趣这种想法深入下去会形成一套什么样的体亓系。梅尼克在《德国的浩亓劫》里展现的观念是:希亓特亓勒及三帝惨亓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魏玛之前对待纳亓粹不那么冷漠且轻视;同时,他还认为普鲁士军国主亓义完全是一种“非德意志”、“非普鲁士”的品质,以此来解释三帝根本不是德国人的产物。

我在The Myths of Prussia's Imp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Third Reich也说了,三帝的确不是普鲁士产物,但你不能否认普鲁士军国主亓义对现代日耳曼民亓族的影响啊。

梅尼克到他生命最后一段时期对于他早年极力支持的这种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动亓摇。我为什么这两年就不赞同他们这个学派的思想了呢,主要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理念对于人性和道亓德要求过高,否认了权力意志与淳朴未开化的共存。但是他们能形成一个学派,自有其理论和系统支撑,我是不能够凭借一己之辞去全然否定的。

梅尼克在书里提到了希亓特亓勒与基亓督教,这倒是一个很玩味的点。法亓西亓斯主亓义,尤其是德国亓法亓西亓斯主亓义禁止了宗亓教活动,我在其他书里看到这方面都只是蜻蜓点水般提了提,但是梅尼克把它拎出来具体剖析了。他的观点让我来再解读一下就是:希亓特亓勒禁止基亓督教是因为他要发扬自己的新宗亓教——恐怖与绝对高压。他引用了一句希亓特亓勒的原话:“宗亓教?上帝?恐怖就是最好的上帝。我们在俄国人身上就看到这一点。要不然,他们就不会那么打仗的。”

既然提到希亓特亓勒与宗亓教,再引用两段萨拉马戈在《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里的话:
“报上说他在近乎宗亓教的崇高氛围里检阅了三万三千名士兵的游亓行,……”

“希亓特亓勒是上帝赐予德国的礼物,是凌亓驾于一切宗亓教多样性的信亓仰;连撒旦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分亓裂,会被对一个人的崇拜而弥合起来;还不止如此,冯·席腊赫宣称,如果德国青年宣誓热爱他们的上帝希亓特亓勒,如果德国青年忠诚地为他献身,那即是服亓从了来自永恒之父的指令;……”



32.《德意志帝亓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亓家历亓史,1848-1918》

米夏埃尔·施蒂默尔【德】

李超 译

这位学者的观点让我感觉到最有亓意思的一点是关于他讲俾斯麦的。哈夫纳在提俾斯麦的时候,说他其实是个极大功利主亓义者,不会为了名声和所谓荣誉做伤害自己以及国亓家利益的事情。这位学者更狠,他说,俾斯麦就是想在历亓史书上拥有一席之地,想要拥有“尊重与敬佩”。但是跟希亓特亓勒不一样,俾斯麦如此渴望的途径是作为国亓家的功臣,以自己的献身被后世褒奖,很讨巧;希亓特亓勒就是搅浑水的。他还说,“德意志若要生存下去,只能成为欧洲大亓陆平衡的捍卫者,而绝不能挑战欧洲大亓陆的平衡”。我挺想听听他对普鲁士前期四处征战的看法的。

书的最后列了两页“引人深思的问题”,确实都很有探讨价值,可以时不时看一看。这些问题都是同时具有历亓史性与占卜性的,而且随着我的阅历的增长,想必每一次我对它们的回答都不会相同。



3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韩耀成 译

这样纯粹的、不求回报的、绝望的情感。有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样丰盈且持久的情感真的存在吗?但当我在深夜被情亓欲折磨得难以入睡的时候,我幡然醒亓悟:我,一个被文化乌托邦洗了十二年脑子的母胎单身狗,一个号称蔑视你们所谓的爱情的可怜人,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有这样一团火。不是爱着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单纯地拥有这种激亓情。这是一种武亓器,可以战胜我自己,有时正好遇上了一个人,我们便觉得:是这个人让我有了这种情感;还有时,它也无关风亓月。想起今敏的《千年女亓优》,到最后有人问女演员:你为什么一辈子都爱这个只见过一面的陌生男人,你都记不起他的脸了。女演员说:因为我爱这样为爱奔波的我自己。

人啊!多愁善感的人啊!我咬牙切齿地燃亓烧来去,我讨厌承认人有崇高性,它太容易被人文主亓义利亓用,而我并不觉得人类有多特别,我只觉得我们渺小且荒诞,但这又是矛盾的,因为我是个被情亓欲折磨的可怜人——我就是个阿修罗啊。



34.《春天与阿修罗》

宫泽贤治【日】

吴菲 译

宫泽贤治的诗,是我真正爱上诗歌的一个触发点。我之前阅读的诗歌,如里尔克、中原中也,总让我感到一丝恶寒。后来看到海德格尔说了,他也觉得里尔克后期的诗有点伪亓善、娇柔做作,好,我放心了。但是宫泽贤治的诗不同,他的诗中处处体现出孩童的心境,而且不仅仅是冰心、金子美玲等等诗人展现出来的儿童的纯真,更像是用一种仰望的姿态去仰望星空。宫泽贤治写儿童文学的时候也是,有的儿童作家感觉字字之间都透露亓出“小孩真可爱,我来逗逗玩一玩”的意思,但宫泽贤治,他把自己也当作了一个小孩(只不过知识面比你们广),或者说,他把大人们也当成了小孩。

他的诗让我如此醉心,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他将我心目中那种德国的特质和日本的特质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苦寂与激亓情、佛教与基亓督教、木屐回廊与银河列车。

他说,“咬牙切齿地燃亓烧来去/我就是一个阿修罗啊”;与此同时他又高呼,“Ich bin der Juni, der Jungste”;“与风景及众生一起/频繁焦躁地明灭着”;“我们不过是感知着而已”。



35.《物哀》

竹久梦二【日】

曾杨 译

以前只看过竹久梦二的画,便觉得这是日本物哀文化的最好体会了。他的散文就像他的画一样,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他的写作手法特别有诗意,不去刻意刻画某一个场景,有的时候整篇文章就是一段对话,且不告知说话人是谁,但在看完一篇散文后,再去翻到下一页看他的插图,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没错,我刚刚看文章的时候脑子里就是这幅图面。

他说,“虽是破损的东西,但却如此美丽。/虽是孱弱的东西,但却如此怀旧。”



36.《荒木经惟的天才写亓真术》

荒木经惟【日】

何宛汶 译

本来也知道荒木经惟这种段位的人亓大概是不会就拍摄工具和手法给出具体实用的建议,抱着这种心态去看了这本书,主要是想去找一些艺术工作者之间共通的事物,收获不小。就我现在的写作阅读阅历来看,一个创作者到了一定的段位之后,关于硬实力问题真的不会太过关注(毕竟是一切创作的基础),所以恩里克才会在《巴黎永无止境》里对杜拉斯的建议感到如此惊讶。

荒木经惟在书里提到的那些和我看书前预想的差不多,主要在提通亓过摄影折射亓出来的人生观念和作品理念。他的骨子里也有一种日本的物哀,但这个糟老头亓子坏得很,好像觉得别人看到自己文人气的那一面很丢脸一样,刚开始抒情没多久就喜欢讲个黄亓色笑话岔开话题……

里面有讲到他在拍摄照片之前要放音乐的习惯,这点我深有感触。在我写作之前,我也特别喜欢放音乐,但是在写完后修改文章,或者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我一定会把音乐关掉。就像荒木经惟所说的那样“我想将全部化为’空无’后再拍”——回归人世。

对于荒木经惟本人的看法我也是百味杂陈。前两年日本MeToo运亓动有涉及到他,受亓害亓者说日本的这类游走在黄亓色和艺术的边缘上的创作者很多时候是在打着高雅的名头做着最猥琐的勾当。要姑娘当面做出极私亓密的事情的时候,就说:这是艺术啊,你不懂艺术吗。荒木经惟在书里说的话也是,时常让我不知道他对女性作为男性的对立面的那番言亓论到底是开玩笑还是发自真心的。所以我说我很少了解一个艺术创作者,我担心我把人的私人面和作品本身联亓系起来。



37.《萨德侯爵夫人》

三岛由纪夫【日】

陈德文 译

涩泽龙彦在《三岛由纪夫追记》里对这部剧本大肆夸奖,说这是日本至今(时至2018年仍是)唯一一部日本人描写法国题材、被翻译成法语后,又以法语以及全法国卡司引入日本的话剧。

我还没看过日本全男班的萨德侯爵夫人,一直在脑袋里预演这六个人要怎么站在舞台上,在同一个静止的房间内演出时间的流逝。短短一百页话剧,二亓十亓年的时间跨度,萨德夫人的思想转变,全都在对话之中。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后来在看《爱,谎亓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的时候,我一直把《萨德侯爵夫人》里最后夫人把萨德侯爵赶走的事情以及杜拉斯在二战后和自己等了几年的丈夫离亓婚的事情做对比。杜拉斯是什么心态,萨德侯爵夫人又是什么心态?三岛由纪夫说,他写的是“女性的萨德论”,萨德夫人在对丈夫的贞淑外找到了更高尚的美德。杜拉斯后来写了一本《痛苦》,回忆她在等丈夫从集亓中亓营回来时的煎熬。但我个人认为,杜拉斯的痛苦是一种游离于对丈夫的爱以及对自己的陶醉之间的情亓欲,后来,情亓欲消失了。



38.《潮骚》

三岛由纪夫【日】

林少华 译

这篇在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里也算是个小另类里。在他的其余作品中,无不体现出幻灭与死亡之美,但是在《潮骚》中他一反常态,歌颂了清新亮丽的生存之美。我相信毁灭与生存两种美丽是三岛由纪夫同时想要拥有的,但是两种极端的三岛乌托邦实现起来都如此困难。在这本书中,有的是肌肉与爱情,交亓合却不淫亓秽,没有人性的卑微或弱小。



39.《津轻》

太宰治【日】

吴季伦 译

太宰治应邀到津轻写的风土人文散文集。看了之后心里挺难受的,你去看书里太宰治对亲友人事的切入角度和理解,一半是无奈,另一半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太宰治的文亓字中有一种密码,密钥在很傻很天真的迁人骚客手里。看得懂的人听到“太宰治”三个字之后就会露亓出默契的微笑和说话对方的深切不信任,看不懂的人还是觉得他自作孽、做作。《津轻》没有那么烈,是个很好的切入口,你看到他家乡的人事之后,就能慢慢领悟:他这种善良到不会反亓抗的性格、这内心深处永远的天真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滋长出来的。



40.《小丑之花》、《逆亓行》、《他已非昔日之他》、《狂言之神》、《虚构之春》、《传奇》

太宰治【日】

刘子倩 译

看了《小丑之花》后对“无赖派”作家作品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以前是觉得无赖派作家写的东西不过是展现出来人的“伪恶”面,这次是感叹这作家真的是什么话都敢说。“擅自作出连作家都意想不到的推测,正因是杰作,所以才会大呼小叫吧。啊啊,死掉的大作家真幸福。还活着的笨亓蛋作者,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喜爱,汗流浃背地拼命做出状况外的注释。”哪有作家会这么发牢骚的,这矛头指的已经不是自己了,几乎当时乃至今日所有的作家都给骂了一遍。就……很流氓。

《小丑之花》算是《人间失格》的外传,或者说是《人间失格》的初版构想。太宰治在这篇里描绘的是叶藏在自亓杀未遂后住在疗养院时的情形。全文里到处都是以乐衬哀的景致,在游手好闲的疗养院里,大家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玩了,底下透露亓出的却是在人生绝望时的苦苦挣扎。

《逆亓行》里第一篇《盗贼》挺有亓意思的。里面说:“我不懂法语。不管出什么样的题目,我都打算写福楼拜是少爷。……福楼拜是小少爷。弟亓子莫泊桑是成年人。……波德莱尔,才是真正的少爷。完毕。”好的,宰宝所言极是。

还有《虚构之春》里,我不太清楚太宰治当时有没有把这个来信集发表。要是真的发表了,这稿费可就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了……你看这么多来信构造出来的虚拟现实太宰治,言语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

《传奇》前面写了一大通神神叨叨的,指不定太宰其实就是为了最后一句话写的:“说谎三郎的谎言之火在这里达到了顶点。我们是艺术家,就是王侯来了也不怕。金钱对于我们来说轻如树叶。”这个讽刺很绝了,时至今日也存在这个问题,好像好多人还觉得作为艺术家,创造自己热爱的东西,就不能算是工作。或者因为有的圣母一般的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免费给公众欣赏,大家就觉得艺术家都应该不求回报一样。实际上,艺术家也是人啊,不是因为我爱我的工作它就不是工作,艺术家难道不要吃饭吗?



41.《小说灯笼》

太宰治【日】

陈系美 译

这部集子里少了很多早期文亓字的支离破碎,也不像后期文亓字那样凄凉悲切。主要提一篇《新郎》。文章里写太宰那段先生是怎样归于生活,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安心工作。然而在文章最后提到,就在他写这篇文章的那天,美国向日本宣战。要是没这句话,读者大概会把《新郎》当作一篇流水账,不知所云。所谓“新郎”意正在此,真正的焦虑躲藏在日常生活之后,虽然每日的生活几乎一成不变,但已有警钟敲响,预示着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有什么剧变,更让人烦躁与绝望的时,没有预报。于是只能继续日常生活。

还有,关于语言的支离破碎的问题,我突然想到我最近特别崇拜的一个诗人艾兹拉·庞德。庞德的诗句被人称作是语言的肢解与再构造,但是他的语言肢解和太宰治早期的文亓字支离破碎一样吗?我现在看来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了解语言与文亓字的本貌后的还原,一个大概就是把脑子里的东西一股脑全吐出来……



42.《潘多拉之匣》

太宰治【日】

竺家荣 译

原本以为是太宰治年少轻狂的时候写下来的作品,一查才发现这已经是他的后期作品了。回过头来一想,也是,年轻的时候太宰那么一个叛逆青年,怎么可能写出来如此PC的作品……在这篇小说里,太宰治通亓过人物的言语阐述了很多道理,人物性格也显示出一种《潮骚》的淳朴。但是,我个人认为哦,三岛在《潮骚》里展现出的欣欣向荣比《潘多拉之匣》里的要自然很多。



43.《御伽草纸》、《清贫潭》、《竹青》

太宰治【日】

汤家宁 译

这是太宰治躲在防空洞里的时候写下来的作品。照他的说法是他把他给女儿讲的民俗故事复写了下来。在描绘这类故事的时候,他可谓是格外大胆,一举把前任几千年传下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给端了。记忆比较深刻的是《肉瘤公公》里最后说:“只是人性的悲喜剧罢了。”虽然这么说挺悲观,但在无法判别对错的时候,这种说法却能起到定心剂的作用。想来太宰还是看得挺开的。又比方说《喀嗤喀嗤山》里面狸猫在将死之际说的话:“爱你有错吗?”太宰治大概是把他自己往昔的痛苦经历都给融了进去,提出了发自内心的质疑:为什么我拿出一颗赤诚之心,却不但被拒绝,还要被卑微地迫亓害?难道是因为那些我后天不能改变的丑陋吗?如果我的命运都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话,那我还真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了。这篇里还有一个很可爱的地方,说她女儿被他抱在怀里,轻声说:“狸猫好可怜哦。”结果太宰治就在一边写,他不相信自己女儿这么小就有独到的观察力和高超老成的悟性,说小孩子讲这种话都是耍小聪明,为了让妈妈察觉自己好聪明,好向妈妈撒娇。

哇……感觉自己小时候的轨迹被戳亓穿了好不爽……

也正是从这篇文章里,我再次感受到了太宰爹爹的那种不缄默甚至有些大男孩气息的父爱。

《清贫潭》和《竹青》两篇都是从《聊斋志异》里取材的。但对比《清贫潭》和《黄英》两篇,就会发现太宰治和蒲松龄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这不仅仅是由于译文和原文造成的区别。《黄英》里更注重菊亓花姐弟的传亓奇经历,而《清贫潭》里则对传亓奇故事一带而过,主要关注于日常生活的喧闹与分分合合。在中亓日关系如此紧张的时候他选材《聊斋志异》,也是发出了自己关于文化融合而非敌对的呐喊吧。

最后,太宰治也在《竹青》结尾段写下了,“这是一片创作,希望可以让中亓国的读者看看而写下的。应作汉译。”《竹青》这篇虽然也取材于《聊斋志异》,但展现的更多是日本人的处世、安居理念。



44.《回忆》、《二十世纪旗手》、《灯笼》、《叶樱与魔笛》

太宰治【日】

萧云菁 郑天恩 译

《回忆》里写的好些东西都在《津轻》里见过了,看的时候我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度过这篇。文章最后提到女仆美代被强亓奸的事情,太宰流露亓出了一股强烈的自责自罪气息。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一旦爱恋和任何挫折、苦难扯上关系,我就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爱慕之情只能存在于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中。而像美代的故事那样,即便太宰没有任何加害,也没有作为,心里感到的懊恼与悔恨肯定也比旁人更深。

《二十世纪旗手》更叫人心碎。尤其是其中有一段写太宰把三张沾了红墨水的钞票扣在自己身边,把其余的钱还给萱野,真的不得不感叹大人的世界好累。还有太宰在桌子上刻上嘴唇,再滴红墨水的片段,后来被用到了电影《人间失格》里。类似被用进去的梗还挺多的。

《叶樱与魔笛》最后有一段话:“我很想如此相信,好让自己放心,不过人上了年纪后,就开始产生物欲,似乎连信亓仰的心都变淡了,真是不应该啊。”



45.《亲友交亓欢》、《叮当叮当》、《父亲》、《母亲》、《阿珊》、《家庭的幸福》

太宰治【日】

陈龄 译

《叮当叮当》里提到马太福亓音第十章二十八节,再往下翻就是第三十六节: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关于《父亲》我看到的就是这句话的写照了。在《父亲》、《母亲》、《家》里,太宰治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疏离,何处才是中庸的平衡点,何处才能传达给别人情感而又不至于尴尬,以及:当理想与重担、伦亓理、生存相碰撞的时候,何处才是平衡点。所以他才说,“所谓家庭的幸福乃是各种罪恶的本源。”

《亲友交亓欢》里讨论的问题其实还挺常见的,我之前一直在提:如何对待淳朴的未开化百亓姓。鲁迅也在提。不过太宰和鲁迅的切入点不太一样,鲁迅的更加犀利,也更为上帝视角。这篇和《阿珊》都谢了太宰一家人为避难回青森之后的事情。生活简直一团糟,为了躲避生活放纵自我,清亓醒后反而更加自责愧疚。他用女性视角写《阿珊》,可能也是告诉妻子,自己体量她的痛。



46.《钥匙》

谷崎润一郎【日】

竺家荣 译

大谷崎带你打开“性问题”之现实大门。全文夫亓妻之间没有一次对话提到性,但是在日记里记录下的都是激起亓性亓欲的心理战。男主人公甚至纵容自己的妻子和年轻的同事私通,只为达到自己的兴亓奋点。不要说什么爱不爱的问题了,谷崎想要表述的就是人性的异化。要是为了展现人的黑亓暗面而只写些严肃的话题,那也会有假正经、枯燥乏味的嫌疑。谷崎先生吧情亓色和人性放在一起,到底要关注哪一方面,就任由读者自己选择了。



47.《北野武的小酒馆》

北野武【日】

姜向明 译

不敢叫他北野武老亓师,只敢叫北野老大。他话说得其实也没多糙,里面蕴含的人生小哲理是真的多。就像家里的老顽童长辈在和你讲道理。尤其是里面提到宽松世代,提到看人的方法,可能正因为不是什么冠亓冕亓堂亓皇的金句,反而更让人听得进。他的话让我感到,活人不会多高尚,干脆活得实在点吧。



48.《菊次郎和佐纪》

北野武【日】

陈宝蓬 译

一本北野老大纪亓念自己父母的书。电影《菊次郎的夏天》讲的就是他和他父亲的回忆,书里则写得更加具体了一些。并且,你去看看北野佐纪女士的言行,就能对北野老大的诞生有初步的了解了……



49.《活着》

余华【中】

在生命的怒吼中有对其本身的最高赞美。余华自己也说了,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亓理,是一种排斥道亓德判断的真亓理。所以在这部小说里,生活为了活着而活,绝望只存在在当下,回忆中不存在绝望,而幸福一词在生活死去之前没有人能滥用。后来看了《活着》的电影,有人说电影改编的结局暖心了很多,人老有所依确实是安慰了许多心碎了的读者,但是原作的结局惨吗?也不见得。他还在茅坑上对着太阳高歌,一种由为大自然授予的无比力量普照在生命之上。

还有说,如果不是XX的死/错,那他们还会不会落到这样的结局?就我现在的阅读体验而言,我认为悲剧的内核在于,剔除任何一个人物角色,这场悲剧仍然会发生。我时常将现实生活当成一出悲剧,其中一种悬置于人类之上的伟大能力目睹着我们运行,但不救赎。



50.《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中】

余华的情感控亓制真的是太强悍了。我光是读完《活着》就晃神晃了一个礼拜,他,作者本人,居然能在《活着》之后立马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样插科打诨风格的作品。许三观以及他们村庄的人事,都是在淳朴的未开化环境中滋养的。余华赞颂未开化,赞颂淳朴的善,笑看淳朴的恶。尤其是许三观对大儿子的情感,读来又好笑又暖心。淳朴的未开化并不意味着闭塞、不包容。



51.《把日子过得有趣》

老舍【中】

我的妈呀老舍好可爱……他在这部散文集里,有的是幽默,却没有大肆讽刺。他自己在书里的说法是:“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不仅如此,在里面好几篇文章里,都颇有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气势……但实际上呢,他活得清亓醒的时候,看问题太犀利了。



52.《意大利风光》(Pictures from Italy)

查尔斯·狄更斯【英】

阅读的是英语原版。暑假的时候在看到一部讲意大利自然风光的纪录片,里面的主持人在介绍威尼斯的时候背了一大段An Italian Dream里面描写片段。就连写实的狄更斯对于威尼斯的描绘都像是磕了药一样梦幻,我就突然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了。狄更斯这本意大利游记,在诸多关于意大利的书籍中不算上乘,描写很散,而且就我看过的其他关于意大利的书而言,这本里展现出的意大利风情不多。但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狄更斯后续作品中亓出现的梗,就这个目的看待这本书的话,还挺有亓意思的。



53.《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亨利四世》

路伊吉·皮兰德娄【意】

吴正仪 译

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打破了戏剧创作缘由的条条框框,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革新。他的戏剧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并非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是人物的真亓实性。就这一点而言,皮兰德娄和乌纳穆诺是有共通点的。他的戏剧很少有动作,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通亓过语言体现出来的,但和三岛的《萨德侯爵夫人》不同的是,前者通亓过肢亓体语言的漠然和语言的轻描淡写来展现张弛力度,后者通亓过语言的掩饰下的全身肌肉的收张来诠释人物。这两部话剧我都没有看过,纯粹是在脑子里自己预演的。我也在思考,皮兰德娄的做法能不能被我学进小说的创作中,现在看来我还没能力用进去。戏剧的完成依靠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双方,是及时的,但小说是延迟的沟通,时间的流逝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扭曲。

《亨利四世》也很有亓意思,借以讲述一个现代小伙子疯了又醒了的悲剧故事,也是刻画了真亓实的自我与社亓会异化下的自我的矛盾。皮兰德娄在建立人物之间的联亓系的时候,不止步于传统的喜剧或悲剧的处理方式,似乎所有的戏剧都已经被他揉杂到了一起。



54.《带着鲑鱼去旅行》

翁伯托·艾柯【意】

殳俏 马淑艳 译

老亓爷亓子太会玩了,他的戏谑和老舍在《把日子过得有趣》里显示出来的还不一样。翁伯托·艾柯的戏谑咄咄逼人,讽刺起来毫不手下留情,而且每篇文章里的梗都多得不行,我笑之前还得先确认一下他吐槽的是什么知识点……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我现在在啃他的那本《玫瑰的名字》,里面的宗亓教知识储备量太大,读者还是得有点本事才能进的了他的文学殿堂。这本小文集,我当时都有点舍不得看完,就好像每日肥宅快乐水一样,省着喝,喝完就没了。



55.《我所缄默的事:一个叛逆女儿的回忆》

阿扎尔·纳菲西【美】

张砾 译

这位作家就是写《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Azar Nafisi。我对于中东一块的文化和事亓件了解得太少,这本书给我对中东这一块的了解亓开了个好头。此前我一直对那些信亓仰伊亓斯亓兰教的摩登女性亓感到格外好奇,但是身边接亓触到伊亓斯亓兰教的机会太少。阿扎尔·纳菲西用她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伊朗动亓荡中处在思想矛盾旋涡正中心的女性们。她在书里提到一位诗人芙茹弗·法洛克扎德,让我心心念念到现在,可惜国内还没有译本。等我攒了钱看看有没有关于她的英文/德文译本。



56.《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回忆》

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

何佩桦 译

一座城市,是一个作家的根,但背井离乡才能助长他们的想象力。“养分的吸取并非通亓过根亓部,而是通亓过无根性。”帕慕克说:呼愁。这是对一座城市最好的词语了,不是爱、不是恨,而是透过迷雾眯起眼去观察所有的人,并发现:一千个我在人世与镜面之间徘徊。一个忧郁青年奥尔罕·帕慕克还留在伊斯坦布尔,他就只能“沉思、颤栗/燃亓烧。”对于这种文亓字间源源流亓出的悲伤感我是向来没有抵亓抗力的,读完书之后我停了两天没读任何作品,这个人说话太有魅惑性了:“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艺术这把戏,而是傲气。”。他还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你看,诺奖作家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迷茫的忧郁青年,关键的还是写作能力,而不是先前活得有多传亓奇。



57.《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俄】

倪亮 译

挺高兴自己看过的第一本关于陀总的回忆录是安娜女士的这本。以前在看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的时候,老是觉得他给我的形象是一个很阴郁的怪男人。但是在安娜女士爱的笔下,陀总的羞怯、正直全都彰显了出来,这么一个活得如此纯粹的男人!他活得真干净。

里面有提到陀总读自己写的书的片段,让我蠢亓蠢亓欲亓动,把书读出来,亲临现场,这是多么震撼啊。



58.《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

托马斯·萨拉蒙【斯洛文尼亚】

高兴 译

第一遍读完他的诗之后没什么大触动,放了三天没看书,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脑子里面循环起他的两句诗:“疯了。有时,我感到如此/无尽的悲哀。你们斯洛文尼亚人”,从此我就发了疯一般渴求他的诗句。他的诗歌实验性在于诗行句与句之间的关联韵味。不仅把一句完整的句子分在几行里,达到韵亓律的平衡,而且你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会发现被阻断的两句话拼在一起形成的那行文亓字,还在传达另一层意思。

托马斯·萨拉蒙在写诗的时候简直没有禁忌,他有一首诗专门狂夸自己,说萨拉蒙,啊,你就是神,你比造物主还厉害。结果就真有小可爱评论说:这个诗人好自大恬不知耻,哼哼我不喜欢他了。其实他那首诗你去看措辞,很像莎翁及古希腊古罗马戏剧里面小罗喽角色在吹捧国王的时候的语句。他在诗歌里的妄自尊大,其实是将自我给剥离出来,从另一视角去否认人的“过分崇高性”。

以及,我总想把他的诗形容成工业文明下的最后一只蒸汽大象。



59.《撒旦探戈》

克拉斯亓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匈】

余泽亓民 译

我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还以为剧情会和《大师和玛格丽特》一样,讲一个真正的魔鬼来到此地,带来了一场荒谬的狂欢。《撒旦探戈》里那两位活宝,虽然不是“真正的撒旦”,但也没什么大差别了。在这座已经废弃的小镇里,人人都像活在梦里,坐以待毙。突然两个比虚无更可怕的扰动因子出现了,带来了一场骗亓局,却激起了可笑的希望。

十二章的探戈舞曲,回旋反复,回过头来想了想却几乎什么都没有讲,在长句与长句之间,到处都是人性的荒诞不经,就像撒旦此刻正从铅字间伸出魔爪把我拖进去。但再一看,拉斯洛对于人心的细微处刻画得淋漓尽致,不需要背景介绍,我们就已经能琢磨出一点端倪来。他的长句和萨拉马戈的整句长对话,对我的写作也有很大影响。照拉斯洛自己的说法,他在写作的过程中是一个很流畅的过程,读者读来也应如此,句子的长度正是流畅的具象体现。不管有没有分句,对于阅读体验并不会造成困难。

话说,后来根据这本书拍的电影《撒旦探戈》哪里有资源?七个半小时的电影,就,很想知道当时票房怎么样,有没有中场休息……



60.《葡萄牙修女的情书》

蜜莉安·席尔【加】

钟玉珏 陈秀云 译

这本是一个加拿大演员写的关于历亓史上这位有名的深情修女的真伪性的论文。里面附有葡萄牙修女的五份情书原文。其实一开始我是只想看情书的内容的,不过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当时她和那位法国军官恋爱的历亓史背景,了解一下也挺有亓意思。



61.《修亓道院纪事》

若泽·萨拉马戈【葡】

范维信 译

后来我在看《所有的名字》,序言的作者提到自己初识萨拉马戈的场景。书店里,一本《修亓道院纪事》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光是这本书的名字就很吸引人。一打开书,萨拉马戈写的话简直是“在胡说八道”,但再回过头来想想,又是如此犀利一针见血。萨拉马戈说,“四旬斋并不存在,万幸的是世界从出现之日起便是疯狂的世界。”全书虽说是以修亓道院的建设为大背景,但是更多的笔墨却花在了巴尔塔萨尔和布里蒙达以及神父建造大鸟的事情上。虽说是写一对情亓侣的爱情,但其实更多说的是宗亓教审判下人性的悲剧。

我一开始看简介,还以为士兵、特异能力少亓女、修亓道院这几个因素组合起来,是一出“葡萄牙修女的情书”的改写,没想到萨拉马戈居然唱的是这一出。

萨拉马戈的魅力,还存在于他对于时间的独特见解。在他的叙事过程中,时间顺序是可以被完全打乱的。比方说巴尔塔萨尔和他的几个工亓人朋友谈起个人的经历,对于过往的叙述被完全穿亓插在对话过程中,慢慢两页就是一句话,一口气不断地连下来,一个人把他的一辈子讲完了,甚至把他的子辈孙辈都给讲完了,之后再回到此时此刻,说,他还在搬砖呢。正因如此,他的文亓字中有占卜的魔力。在他的故事里,一秒可以比十年还要长,叙事上和经典现代文学大相径庭,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这种对时间的自如掌控,构成了叙事中无穷的魅力。



62.《里尔卡多·雷耶斯离世那年》

若泽·萨拉马戈【葡】

黄茜 译

今年让我沉醉过的几座城市:巴塞罗那、罗马、德黑兰、伊斯坦布尔,还有,里亓斯亓本。后来萨拉马戈在写作的时候变得吝啬了,他不赋予人物和地点名字,但我们知道,他还在讲里亓斯亓本和里亓斯亓本的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生前唯一一个没有设定死亡的异名诗人里尔卡多·雷耶斯,在佩索阿去世后,也不再创作了。而萨拉马戈根据这一个梗,创作了如此宏伟的巨作,严格来说也算是同人了哈哈哈。而在这篇小说里的雷耶斯,就像是游走在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诗人,萨拉马戈通亓过他的嘴,叙述着一个文人对于这样一座城市的思考。



63.《死亡间歇》

若泽·萨拉马戈【葡】

符辰希 译

萨拉马戈这个老头亓子……真的坏得很。他好吝啬,这本书里一个人名都没有给,我们都不知道这是片什么地方。但是这里的士兵什么歌都唱,《马赛曲》、《红军最伟大》、《天佑女王》,等等,等等。他好像在借此对我们说,这个故事,在欧洲各地都有可能发生。有一天,死亡这个女人突然罢亓工了,整整七个月没有人死去,濒死的人就一直像指数函数一样,一直趋近死亡,但不等于死亡。萨拉马戈是个“老愤亓青”,当他写到首相和大主亓教对于此次死亡失踪事亓件的讨论的时候,写下了如下这两番话:

“首相先生,请您听好,没有死亡也就没有复活,没有复活也就没有教亓会;……”

“如果永远不再有人死,教亓会将怎么办;即便对于死亡来说,永远也是个太长的时间,首相先生;我把问题还给你,如果永远不再有人死,国亓家会怎么办;国亓家会尽力生存下来,虽然我怀疑能否成功,不过教亓会;首相先生,教亓会太习惯于永恒的答亓案了,我都无法设想教亓会给出别的答亓案;即便与现实相抵触;从古至今,我们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抵触现实,这不,我们仍在这里;教亓皇会怎么说;愿上帝原谅我愚蠢的妄想,如果我是教亓皇,我会立即发布一个新的理论,死亡延迟理论;没有更多的解释吗;从来没有人要求教亓会解释过什么,除了弹道计算,我们还有一个专长,就是通亓过信亓仰抚平好奇的精神;……”

你们懂的,我对这种摇滚老头毫无体抗力……

这篇小说还有一个萨拉马戈的特点,我看过他另一本小说《复明症漫记》也有体现,就是他对于叙事焦点的转移,他不畏惧写了半本书之后突然换一条线路讲故事,也不怕前面酝酿的气氛被打破。整本小说前半部分整整二分之一都在写整个国亓家的上层机亓构、思想家们、普通老百亓姓是怎么对抗死亡的消失的,突然,峰回路转,死亡回来了,但是她犯亓下了一个错误,她要去弥补自己的过失,杀死一个大提琴手。于是,死亡被卷进了一场纠葛,“就像很多时候男男女亓女咒骂说,我恨她,我恨他,说完这话又泪如泉亓涌。”

最后死亡终于睡着之后,第二天,又一次没有人死去。故事回到了起点,就好像整本书是一个圈,萨拉马戈在当中什么都没有做,只留给我惊叹。



⑥4.《失明症漫记》

若泽·萨拉马戈【葡】

范维信 译

萨拉马戈对于政亓治的了解也让我瞠目结舌。一个对政亓治体亓系没有深入体会的人,怎么有笔力写出一部如此宏大的作品。他的故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一个微妙的、诙谐的扰动因子,然后让变化肆意发生,直到酿成世界级的轰。这个时候萨拉马戈再走回他的培养皿,找到里面的一个人,看那人怎么生存。这部作品里萨拉马戈锁定的人叫医生的妻子,她作为在这个失明的城市里唯一一个视力正常的人,犹如上帝一样目睹了全事亓件的发展。而她又没有像美帝的个人英雄主亓义一样企图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一个城市,这个女人是真正智慧的象征。我时常在想萨拉马戈这些作品中被赋予了所有美好词汇的女性角色:布里蒙达、死亡、医生的妻子,以及萨拉马戈的妻子皮拉尔。上次看哪里的关于萨拉马戈的论文说,《修亓道院纪事》刚出版的时候,是时还在担任记者的萨拉马戈的未来的妻子第一次见到作家本人,向作家传达了自己对于书中那一对情亓侣的爱情的喜爱,甚至超过对书中宗亓教审判对人性压抑的批判的关注度;萨拉马戈那个时候好像还挺生气,说,女士,你完全没看懂我的故事,我不写爱情小说。但后来皮拉尔成了他的妻子,他后来每一本书都献给皮拉尔,“我的家”,除了他的散文集《谎亓言的年代》,但他说,这本书我不献给皮拉尔,因为从一开始她建议我在博客上写散文的时候,这本书就已经是她的了。《失明症漫记》中这位坚强的妻子的形象,是萨拉马戈能够给予皮拉尔的最好赞美与爱意。我看的时候,心中好生憧憬:什么时候我能找到自己的皮拉尔。看完书,不做梦了,还是先去混日子吧。

失明症的现象也富有文学意味:一般的失明者都是眼前一片漆黑,而在这本书里,失了明的人会感到眼前一片雪白,当他们恢复视力的时候,眼前又重回一片漆黑。视觉上的失明,反倒是心灵上的复明。



65.《所有的名字》

若泽·萨拉马戈【葡】

王渊 译

所有的名字,亦即没有名字。这依旧是一部不知何处、何地发生的故事。但萨拉马戈说,主人公,你是一个觉亓醒的人,你终于看到的不是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我要赋予你一个美好的意象,比如,若泽·萨拉马戈,就叫你若泽先生吧。若泽先生是人类生死记录部门一个小小的公亓务员,兴趣爱好是收集一个人的生平,一般是名人。但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一张亓平凡女人的生平记录卡,他陷进了这个女人。译者设问:假如若泽先生看到的不是女人的记录卡,而是一个普通男人的呢?答:也会陷进去的,这是一个人的人性觉亓醒,无关性别。

原本我以为这本书里的长官先生会是一个思想警亓察一样的存在,阻止若泽先生的意识觉亓醒,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他是同谋。长官先生看到的是若泽先生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若泽先生又了解了那样一个普通的、自亓杀了的女人。而这种循环其实在故事一开始萨拉马戈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若泽先生出于某种巧合,正好住在庞大的生死记录司旁边,他可以随时进出,其实,他就是这生死局的主人,因为他真正看到了一个人。

长官则是一个智者,他最后说:我们决定把生区和死区融合到一起,因为生死本无区别。既然生死没有区别,自亓杀也就不能阻止若泽先生去继续追逐这位平凡的女人。长官和若泽先生实际上成了生死的共同管理者。

最后,“他要做的是撕毁或是烧掉上面写有死亡日期的原件,但是还有死亡证明书在局里面。若泽先生走进登记总局,来到长官的办公桌,打开藏有手电筒和阿亓里阿德涅之线的抽屉。他把线的一段系在脚踝,然后朝黑亓暗走去。”

我看到末尾这一段的时候突然好感动,情不自禁在书旁边写了一句批注: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亓义……



66.《在水中燃亓烧火焰》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葡】

姚风 译

安德拉德描绘的葡萄牙风光,就像是六岁的男孩第一次到郊野去玩耍时那样让人兴亓奋。他的诗中大多是清新亮丽的色调,尤其是有一部集子《新生》,写给他的养子,里面的诗句读来真的是句句让人想立马冲去乡村水果园,坐在葡萄藤下弹吉他。我正好是在看托马斯·萨拉蒙的那个时期开始读安德拉德的诗,两位诗人的鲜明对比让我简直天天坐过山车,情感格外丰沛。

他说:“你看,突然间/夏天如何/变成你胸中的大海。/黑夜如何变成船,/我的手,如何变成海员。”



67.《爱情和其他魔鬼》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陶玉平 译

也就是说,爱情也是一种魔鬼。爱情能战胜一切,但我们最好别信——马尔克斯已经在书里这么明白的说出来了,他的书里可以有情亓侣、有爱亓欲,但一定不会只写一个爱情故事。整个故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希望与幻灭的交织,谎亓言与遗忘被赐予相同的身份,归结到最后,人在命运的洪流下奔波,每个人处在这样的关系网中,都如此孤独。



68.《世上最美的溺水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陶玉平 译

我是把这本短篇集子当作我写作的教材去分析的。第一遍看完,好的,老马经典魔幻现实主亓义,很震撼;第二遍:故事的主旨在哪里、升华在何处?为了解决我这个问题我这本集子天天带在身边看,读了大概有七八遍,后来明白了:一个作家,尤其是写小说的作家,首要目的是先要写好一个故事,把故事里的人写活了,就像我们和生活中周边的人打交道,聊天的时候,对于这个人的看法、对于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奇闻逸事自然会有概括。



69.《番石榴飘香》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林一安 译

老马的访谈集。看完《百年孤独》和一系列描写马孔多的作品之后,是应该看一下老马自己的说法,尤其是像我这种对拉美文化知之甚少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老马的写作技巧很好学,也很不好学。一个人假如搜集几个带有魔幻色彩的词语,堆砌在一起,就算语句不通、内容空乏,也能给人一种马尔克斯感。但是看这部访谈集之后我承认了:他的魔幻现实起源于他生存的环境,换言之,各地都有魔幻主亓义,虽说世界大同,但是拉美的跟伊比利亚半岛的都不一样,意大利的和德国的也不一样,马尔克斯和中亓国更加大相径庭。所以我尝试了好几次学习马尔克斯的写法,都让我自己也很不满意,后来就干脆放弃了,直接从他的手法里剥离出来找我自己最顺手的魔幻写法:您是瑰宝,我抢不来,我就看着您发光好吧。



70.《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范晔 译

以前有一个老亓师对我说,马尔克斯这本《百年孤独》基本上能解决人类所有疑难杂症。后来我遇到了疑难杂症,我又拿起了《百年孤独》。上次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说,这个小镇都很孤独。老马也很坏,基本上他在文章标题里写了什么,文章里最主要的就不是什么。比方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讲的不是爱情,是孤独;《爱情与其他魔鬼》——也不是单纯的爱情;《百年孤独》——行,我们知道你很孤独了,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这样被孤独裹挟的世界里,你还怎么处事。这是我这次看这本书找的重点,记得当时刚重看完的时候我还和朋友们讨论了好久,一个个人物分析过来。但现在反而没有叙说、解剖的欲亓望了,不管在分析谁,都像是在说我身边的切身经历,像是每一个人身边的切身经历。



7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陶玉平 译

老马自己的说辞是,这本书有海明威的影子,但他觉得比海明威还要更甚一筹,它无懈可击。它确实振聋发聩,在这部不含魔幻成分的小说里,时间几乎是静止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只有一个上校苦苦等待一份戈多的来信。这种煎熬下希望与失望的过山车也只能通亓过静止的时间来慢慢叙述。写这样的小说要的不是灵感,而是作家的毅力,这也是小说无懈可击的一点原因:不仅是主人公的骨气,连作家本人的硬朗都在文亓字中呐喊出来。小说最后上校一句“吃亓屎”简直是神来之笔,两个字就把上校的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前有老人与海,今有上校留鸡……

与此同时上校的妻子这一角色也很有亓意思,在上校还怀揣“不切实际的梦想”的时候,只有妻子哭着在很务实的考虑日子要怎么过。老马自己说的是,他觉得一个家只有女人才会这么务实,没有了女人的家就是一盘散沙,因为男人都不切实际。(《百年孤独》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说:这家里已经多长时间没有女人了!)




评论 ( 3 )
热度 ( 180 )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